行业新闻
Industry News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为了推动“三农”的发展,共出台了十余个涉农一号文件,这对于推动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梳理这十余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基本情况和延续脉络,对于明确当前“三农”发展中的重难点、厘清“三农”发展的未来基本图景将具有重要作用。
针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传统工业化战略的影响,1978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而“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些年受了严重的破坏,目前就整体来说还十分薄弱”。改革步伐就是从农村这个薄弱的口子上开始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农业发展的目的,要求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人民公社体制加诸“三农”发展上的负累,为农民、农业和农村松绑,这也是从1982年至1986年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基本政策思路。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是为了解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实践中的广泛发展所引起的意识形态争议问题,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文件首次明确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得到正式确立。
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实行生产责任制,特别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实行政社分设”并举的方针,这就事实上废除了农村人民公社的旧体制,从体制上给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松了绑。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在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提高生产力水平,疏通流通渠道,发展商品生产”作为当年农村工作的重点,首先明确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十五年以上”。
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提出“扩大市场调节,进一步放活经济之后,农民将从过去主要按国家计划生产转变到面向市场需求生产”,还提出了扶持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
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进一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通过依靠科学、增加投入,保持农业稳定增长,深入进行农村改革等政策。
总体来说,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传递了突破体制束缚的信号,通过配套和后续政策的发力,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得到了巩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农村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
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农村后续改革并没有跟上,城乡二元非均衡的发展格局呈现出来的问题日益突出,以至于农民的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依然落后、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依然薄弱,这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2002年十六大提出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也就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重新认识和重视“三农”问题,引发了新一轮的农村改革浪潮。
2003年一号文件2003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了“农村税费改革是现阶段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这也是新时期“三农”改革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第一个一号文件。文件提出“确保今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工作。
2004年一号文件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针对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提出“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005年一号文件为了改变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薄弱的状况,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建立,化解深层次的农业和农村矛盾,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认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紧紧抓住了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保障粮食稳定发展的关键,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推进农业的改革发展。
2006年一号文件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2007年一号文件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着眼点,都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者进一步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主题,认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这突出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2008年一号文件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着眼于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一体化的新格局。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2009年一号文件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010年一号文件提出要“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抓好农村工作,以统筹城乡发展和夯实农村农业发展基础为主旨继续深入推进“三农”工作。
2011年一号文件抓住了水利这个“三农”发展中战略性和薄弱性并存的环节,以“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题。2012年一号文件认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明确突出“科技兴农”的主旨。
2013、2014、2015、2016年一号文件是本届政府进行农业农村改革方向的体现,将在后面某次小组活动中集中进行交流,大家可以先自行研读。
自1982年第一个涉农一号文件至今已30多年,这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一号文件在农村改革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作用,虽然20世纪80年代的五个涉农一号文件与21世纪以来的14个涉农一号文件侧重点上有差异,但都体现了中国农村发展政策层面的改进和国家对农业基础性地位的重视。
就当前来说,“三农”的发展路上存在的难点和阻力主要表现在:
农业的现代化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粮食安全的警钟要长鸣”。历次中央一号文件都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但中国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脆弱,农业生产方式仍然粗放,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较大,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仍然有限,推进农业的科学发展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是必由之路,但这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
农村的城镇化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中国是农业人口占比重很大的发展中大国,农村的发展也是长期的滞后性。新世纪的一号文件以“强农惠农富农”和实现城乡一体化为政策目标,这就赋予了改变农村面貌的双向路径,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变和享受到的服务优化;二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形成的非均衡发展格局,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但这对于中国农村的发展来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2004年 | 《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
2005年 |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
2006年 |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
2007年 | 《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
2008年 | 《关于切实加强农村基础建设 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
2009年 | 《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
2010年 | 《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
2011年 | 《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
2012年 |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
2013年 |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
2014年 |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
2015年 | 《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
2016年 | 《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 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
返回